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資帳號登入

登入說明

帳號:閱覽證號

密碼:預設為身份證字號

忘記密碼

如無法登入,請於開館時間聯絡037-985-558分機325,或來信lib@mail2.hakka.gov.tw,註明閱覽證號及姓名,我們將儘速為您處理。

相關注意事項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及合理使用相關規定:

圖書資料中心提供之電子資源僅供學術研究使用,嚴禁大量、連續及利用任何軟體下載及列印全部內容,請勿流通及進行商業用途。不得將檢索所得之資料內容,如文字、圖表或版權聲明加以編輯、引申,或以任何形式與其他資料組合,違反上述規定,致損及本中心使用權,一經查證屬實,將處以停權處分,並由讀者自行負擔相關法律責任。

部分資料庫有上線人數限制,使用完畢請務必立即登出。

:::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分享 開啟新視窗分享到臉書 點閱數: 129

封面
  • ISBN:
    9789862625125
  • 作者:
    翁佳音, 曹銘宗
  • 出版者:
    貓頭鷹
  • 出版日期:
    2021/10/09
  • 摘要:
    台灣成為美食王國,不是沒有道理!《蚵仔煎的身世》作者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這回話說從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美食王國是怎樣吃出來的?台灣美食享譽國際,背後有值得細細探索的美味歷史。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會之處,造就台灣兼具生物與文化多樣的雙重特性。數百年來,從南島語族的海上交流,到外來移民的農產引進與改良,使島上擁有原住民族的在地特產、荷蘭時代的歐洲食材,清代的漳泉潮汕菜色,日本和食西餐到戰後的眷村菜,台灣從此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食王國。為何總是戰後「發明」?把食物放回歷史脈絡裡我們經常把一些飲食習慣推至日治甚至戰後才產生。其實,台灣與東南亞諸島早已形成南島語族文化圈,有些物產和飲食習慣,甚至可遠推至十六世紀以前,比如利用石滬養殖虱目魚有長久的歷史。荷蘭時代,還引入許多歐美南亞的食物,當時台灣已有僱用華人製作麵包的記載,還引進華工與耕牛,產製糖、米並外銷日本等地,發展出最早的農產經濟。台灣人吃牛肉的四百年史!一般常說的「戰後發明」,除了麵食之外,就是吃牛肉這件事。吃牛被視為戰後外省族群帶來的飲食習慣。但從日本時代的文獻裡,即有記載當時人也許不太會光明正大地吃耕牛,卻懂得吃進口的「和牛」! 而在清代禁止殺牛的石碑,也說明當時真的有人吃,甚至可以將此習慣推至荷蘭時代的牛肉乾!如同牛肉常被誤解,咖哩和沙茶,這些被認為日本時代引入的西式餐飲和戰後的火鍋配角,其實都可以在清代找到線索。美食發明王臺灣台灣不僅接收了外來飲食習慣,也發明了不少看似飄洋過海而來的外地美食。比如溫州沒有的溫州大餛飩,四川沒有的川味牛肉麵,以及不產於蒙古的蒙古烤肉,全都是台灣獨有。這些台灣發明也印證了台灣兼具包容與創意的特性。吃是民生大計,影響國家經濟,在社會文化層面中潛移默化。本書將以台灣人最喜歡的美食為題,介紹這些食物和吃法如何引進與轉變,透過詳細考察與追溯,解答你我今天為何會這樣吃,而且覺得哪種吃法好吃的歷史根源。
回到最上